何謂佩韘,《說文》曰:“韘,玦也,能射御則帶韘”。也就是說佩韘是表示具有射御的能力。此外,古人還認為佩韘表示佩帶者有決斷事物的能力。
其實在商代時期,就出現了早期的玉石定制禮品玉韘,其形呈筒狀,外飾獸面紋,且有一道橫向的凹槽,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,同時又有佩帶于身的裝飾作用。到春秋戰國時期,玉韘變短,外帶勾榫,成為純粹的佩玉。玉韘在漢代時,其神秘的光環漸漸消失,并且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,演變為一種裝飾品。到明清時期,玉韘就發展為人們常見的玉扳指。
西周流行玉韘佩飾器具
據考證,玉韘在商代便已出現。1976年,河南安陽商代晚期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件玉韘。此韘呈圓筒形,下端平齊,上端有斜口,可以套入成年人的拇指;正面用雙鉤線紋飾獸形,獸口向下,細長眉,菱形眼,兩耳向后;有一對尖角,器身延伸于兩側且略上豎,尾下垂,短足前屈,足端有三爪,獸鼻兩側各有一圓孔;背面下端則橫刻一凹槽,用于容納弓弦。這件玉韘既可套在拇指上又可用于鉤弦,當系實用器。
據《詩經·衛風·芄蘭》古詩記載:“芄蘭之支,童子佩觿。雖則佩觿,能不我知?容兮遂兮,垂帶悸兮。芄蘭之葉,童子佩韘。雖則佩韘,能不我甲?容兮遂兮,垂帶悸兮”。據推測,在西周,韘這種佩飾器具已經流行。不過,西周的韘實物迄今尚無發現,倒是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多有發現,由此可見,當時這種佩韘已頗為流行。
玉韘形佩(西漢)
鑒賞:玉韘形佩(西漢)
春秋戰國時期,玉韘的基本形狀為:上端呈圓形,下端橫截面呈雞心形,其獸面紋、卷云紋作主要裝飾,與商代玉韘頗為相似。其區別在于:春秋戰國時期,玉韘形制較矮,形狀猶如指環,后端中部有一尖狀凸起,一側端還有一傾斜向上的柄狀凸飾,但凸處飾有鳳頭形或獸面,不過已趨于抽象化。由此能夠準確的看出,春秋戰國時期的韘形器和商代有很大不同。
春秋戰國時期的玉韘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,即因形制短矮無法容納勾弓弦的橫向凹槽,另外表面雕有紋飾。這些都反映出玉韘已不能用鉤弦和套在拇指上,僅僅是作為一種佩戴于身上的裝飾品而已。
兩漢玉韘紋飾極富變化
兩漢時期的韘形玉器已十分流行,紋飾也極富變化。西漢早期主要有兩種韘玉,一種是保留了較多的東周戰國時期韘形玉器的特征,上端一側有柄形凸出,器身扁平且有凹面,縱截面呈弧形;另一種是僅少數器身仍保留凹面,大多數的器身為扁平。另外,玉器中孔已向小的方向發展,且一側轉向中央,而獸面紋也已消失,同時,開始流行單線陰刻卷云紋;器身左右均有呈附耳狀的凸飾,形制多樣,有變形卷云狀和簡化鳳鳥形。此外,透雕在韘形玉器中也有所反映,而器身和器孔的變化都是因為從實用演變為裝飾器具所造成的。
到西漢中期,韘形玉飾又有較大的變化,主要是玉器兩側與凸飾愈趨繁縟,也有部分雕成龍鳳一類吉祥動物形象。與西漢中期以前相比,西漢晚期的韘玉器身變得狹長,中孔較小,或者大而呈橢圓形;兩側的凸飾和凸飾透雕比以前更為成熟,所琢成的龍鳳更細長彎曲,姿態優美生動。
東漢早期,玉韘的“雞心形”器身四周均飾凸飾,上面被琢成浮雕與圓雕相結合的雙螭,外側輪廓近于橢圓形,雞心上端仍有尖狀凸起,但被韘身所包圍,因此往往被人忽視。該器中孔已變大呈橢圓形,與西漢韘玉差別較大。到東漢晚期,則保留了部分早期特點,但也有一些新的因素,如中孔作長橢圓形,孔邊緣有棱狀凸起,雙螭的螭頭琢制較為突出,往往一螭則配上纏繞的鳳。東漢以后,韘形玉器就極難見到,偶有出土也不太引人注意,不過使用年代很長,據說,在清代康熙年間的墓中也有出土,除形制有些像漢晉的器身外,那種浮游于清波中的鴛鴦紋飾與漢晉風格大相徑庭。